顯示具有 生活X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活X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11-15

賽德克巴萊- 彩虹橋



看完彩虹橋好一段時間了,卻始終沒辦法寫出感想,因為思緒太多,不知道該從哪個點來寫比較好,最近有機會在朋友的邀請下,看了第二遍彩虹橋,那就從第二次寫回去吧!

第二次看完彩虹橋之後可以知道為什麼很多人給太陽旗的評價比較高,因為太陽旗我看了二次,二次都很感動,可是第二次的彩虹橋並沒有第一次的感動,也突然發現,如果太陽旗是劇情片,那麼彩虹橋就是戰爭片囉! 這也許就是很多人認為彩虹橋戰爭畫面太多的原因,而彩虹橋是否需要這麼多的戰爭畫面? 就如巴萬一直問頭目的什麼時候決戰?” 其實,不會有決戰,為什麼婦女們要自殺來給戰士糧食,因為他們知道這會是一場耗時耗力卻不會有結果的戰鬥,所以他們選擇先到彩虹橋的另一端等待他們的戰士,這是他們能做的支持,也是莫那對老婆巴岡說的,謝謝你們女人和小孩的成全,多勇敢又讓人心痛的決定,也許女性角色在這部電影的比重不大,卻是最最偉大和關鍵的主角不是嗎? 如同母親在家庭裡扮演的角色,默默的付出,卻是家庭的精神支柱,如果你們下定決心了,就去做吧! 不論成敗,我都在你這邊。然而就電影張力和鋪陳而言,不能沒有決戰,情緒被帶到極點要有爆發的出口,所以需要一場決戰來結束,於是有了歷史上所沒有的這場反攻部落的決戰,但不論有沒有這場決戰,參與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走向彩虹橋的另一端。

選擇死的方式,這就是莫那和各個頭目在太陽旗裡遲疑和爭議的地方,頭目們年輕的時候經歷過什麼,一路走來,他們明白做這樣的事要付出什麼代價,那就是死亡,如果傾全族之力,就是滅族,所以有的頭目做了別的選擇。 一但做了,剩下的就是選擇死亡的方式,真正的和祖靈相會。

而鐵木,他從來就不是為了日本而戰,小島對他們部落不差,是他沒在第一時間 加入的原因,二來日本的兵力強大,在那個時間點加入莫那那邊,無疑是帶領自己的部落邁向死亡,而當他領悟到莫那他們到底做了什麼的時候,也來不及退出日本 的陣線了,掙扎中,他與兒子的對話幫他找到出口,只有最勇敢的獵人才能擁有最好的獵場,畢竟鐵木的心中莫那是最勇敢的獵人,只有贏他,才能擁有最好的獵 場,所以戰鬥吧!

有些人沒辦法理解霧社事件的發生,為什麼會不能理解呢? 這不正是現在的進行式嗎? 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吧了! 倫敦的青年暴動、佔領華爾街….等,當人的生活面臨到一個不可解的困境深淵,這樣的無力感和痛苦一直持續,沒有可以解套的方法,累積已久的痛苦和挫折最終轉化成一股力量和意志去反撲,絕望的人期望藉由這樣的作為能找到出口及其存在的意義,在當時那是他們可以也是唯一能做的。

文明沒有不好,但是文明一定要踐踏別人的生活來成就嗎?
野蠻也許沒有好的物質生活,但森林和地球一直都會在,不是嗎?
文明和尊嚴不能同時存在嗎?

然後,他們都死了,然後這段歷史被掩蓋了,然後活下來的人也沉默了…..
看著今日某個政客大聲斥責不會說某種語言的人不能說自己是那個族群的人,究竟被剝奪歷史、文化和語言的我們該哭還是該笑,就像一郎問的:我是賽德克人? 還是日本人?我們活在一個認同混亂的年代,能和平的找回每個人的認同是幸運,在那個離我們不近也不遠的年代,有一群人為了找回他們的尊嚴和認同犧牲了生命,真實而殘酷的歷史,不應該一而再的重演,尊重了解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是現代社會不分貧富和種族都應該學習的課題不是嗎?

2011-09-13

將心比心- 賽德克巴萊 (上) 太陽旗

                                            圖片來源: 電影。巴萊


賽德克巴萊乍看之下有點瑣碎,但是對於常看韓劇的觀眾一定不會感到陌生,那就是傳說中的埋梗、埋梗再埋梗,接著就是破梗、破梗再破梗,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工夫,要厲害的編劇加上厲害的導演才能這樣層層架構再拆開的玩法呀! 所以雖然是一部時間上看起來長的很嚇人,實際上看片會覺得怎麼咻一下就結束了的影片。然後回頭想想剛剛看到的,心中是百感交集、錯綜複雜,有些畫面其實到現在都還蠻真實存在我們的周圍,有些對話其實也是很多人心裡的疑問阿!這些都被默默的隱藏在影片裡面了。

如果失去生命是有形的滅族;那麼,失去語言、文化和歷史則是無形的滅族。
同樣都是滅族,你要如何選擇? 

沒有人想當英雄,如果沒有強凌弱,不會有需要保護的對象,就不需要有英雄。
對追隨莫那魯道的人而言,他只是在共同想法裡面那個意志堅定,又能付諸實行的人,是能帶領大家去將想法付諸實現的人。英雄是異族人給他的封號,他只是守護自己的信仰,守護勇士生存的獵場。

這是歷史,不是叫人仇恨的故事,歷史需要被多方面了解,而不應該被單方面解讀。想想如果有一天你像日劇"仁醫"的主角一樣掉進了過去的歷史裏,正好掉在霧社事件的時期,你會怎麼做?

2009-10-23

陽光下的影子


痞子英雄一直強調的一個概念,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黑暗,亞洲三個民主國家,不約而同在這次的奧斯卡影展選擇了社會趨勢為主題的影片參加競賽,其實台灣電影很少有這類題材的,結果這麼稀奇的一部就碰上了日、韓的同類型創作。也正好觀眾和西方影評人可以從這3部影片中同時看到亞洲三個民主國家的司法、人民,以及導演面對這類題材的表現方式。影片除了資金、製作等硬體方面的呈現外,最大的變化因子是各國的文化及導演的成長環境,不同的成長背景會孕育出不同的人格特質和內涵,相對的這個不穩定的因子-"人"會使同樣的題材有不同的角度和說故事方式。

台灣參展影片-“不能沒有你”,描述一個社會底層勞工的父親為了爭取與親生女兒在法律上的合法關係,面臨什麼樣的制度和法律,而在媒體扭曲的報導下,民眾又是以怎樣的心態看待這個事件。

日本參展影片- “無人守護”, 描述重視倫理的日本社會會如何面對”犯罪家屬保護計畫”,而在網路發達、媒體嗜血的年代,當大多數的主流意識受到刻意挑撥失去獨立思考能力時,這股失控的力量又將有何等的破壞力。

韓國參展影片-“非常母親”,則是描述一名母親為洗刷智障兒子的清白,奮不顧身與顢頇警方、草率司法纏鬥的故事。此部片在今年金馬影展的播映名單上。

2009-10-20

我注意的是家鴨與野鴨

從無意間在誠品的書架上看到"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置物櫃"開始走進伊坂幸太郎的推理世界,每個國家的推理小說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印象最深的是瑞典的"龍紋身的少女",以為北歐世界是個完美無瑕的天堂,卻從書裏了解到有人的地方,都有犯罪和貪婪,也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有宗教的存在,彌補迷網和不知所措,可是有時宗教卻是另一個犯罪的動機,這在推理小說的世界也是個熱門題材呢!

這次由愛的十個條件炒熱的2009高雄電影展裏,有一部我已默默注意很久的影片-就是"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置物櫃",瑛太飾演裏面不丹人的角色,這和我對這個不丹人的想像差距頗大,所以好奇了起來,通常改編小說的電影拍的都不會有小說完美,畢竟文字的世界會隨讀者的想像而有各種變化。看起來奇怪的片名卻是一部悲傷的作品,儘管作者的筆觸輕鬆,主角的個性也蠻有趣,可是說到底就是掩蓋不了整個故事的悲傷,日本人都是這樣帶有點矛盾的生活嗎? 但說悲傷又未免太沉重了,畢竟他們都做了些什麼,只是最後不丹人有些傻氣的固執,讓這個故事總覺得有些不同。

然而在高雄影展裏被討論的伊坂幸太郎的作品卻是" 一首PUNK歌救地球",在第33屆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也被邀展過,香港也有些討論的文章,好像是部不錯的作品,去找找原著小說來看好了。這次影展有幾部影片的片名都蠻有創意的,像莎拉布萊曼之生化歌劇(據說布萊曼和芭黎絲都有參與演出,這樣看來如果不是極爛就是還蠻有創意)、運動裝二人組,然後海報看起來蠻漂亮的夢之牆,還有吸血哈姆雷特、蝙蝠俠:高譚騎士、獨立之前、Lush Life...等


2009-09-14

很好笑的"聽說"


"聽說"是去看不能沒有你的時候看到的預告,預告片剪接的蠻吸引人的,要去看前,看過的朋友還說要帶面紙,因為還蠻感人的。認真說起來,是用不到什麼面紙啦! 與其說感人,我到覺得這是部有深度的喜劇,因為笑點很多,有些對白,其實還蠻發人省思的。

像衝突1的發生,女主角用賺來的錢請男主角吃飯,付錢的時候拿硬幣出來數,全部的人都等著女主角,我也是,於是男主角做了我也會做的事,掏出鈔票先付錢,而這個動作卻傷了女主角,女主角這麼說-"我也是等很久,為什麼他們不能等一下?" 當下,我傻了,原來我們有時候自以為的貼心,卻可能對別人是種侮辱,因為當街頭藝人的女主角每分錢都賺的辛苦,也花時間,所以雖然用硬幣付錢要花比較多的時間,但這全是她辛辛苦苦賺來的,他能等,為什麼別人不能等? 對阿! 硬幣和鈔票同樣都是錢,為什麼硬幣要被看不起?

還有衝突2,女主角以為姊姊是因為不能參加比賽而沮喪,姊姊卻問女主角為什麼要偷她的夢想,女主角一時呆了,因為當姊姊受傷不能參加比賽的時候,他背負的是妹妹失去夢想的難過而不是自己不能參加比賽的痛苦,是因為不能比賽就沒機會拿牌,沒機會拿牌就沒有獎金可以還訓練的費用貸款,這是多少運動員背負的噩夢和壓力阿? 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夢想而是沉重的壓力,當我們看著參加比賽的國手有沒有奪牌及奪牌後的光環時,卻忽略了許多運動員背後的故事。而女主角一方面也藉由對姊姊的支持來逃避面對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像衝突一所表達的,有時候你以為體貼對方,其實是一種傷害。

這部戲的笑點很多,主角和配角表現都很棒,尤其陳妍希的表現好過之前的偶像劇作品太多太多,雖然是要宣傳聽奧所以做這樣的收尾,但是以整部戲來說,結尾可以做的更有質感更高階一點,才不枉前面劇情的精采和演員的亮眼表現。

台灣的影片,已經有超過好萊屋爛片的能力了,也不再只有那些只能配MV的唯美空洞藝術片。

2009-08-22

"不能沒有你" 觀後分享

電影結束,大家都定格在位置上,片尾字幕已經都跑完了,大家還是在位置上,燈光亮起片刻,終於後頭有一對情侶離座,大家卻仍然坐在位置上,我看不見其它人,但在我周圍的人,默默的擦拭臉上的淚,包括我。

今天是第二次上映後的第八天,昨天我卻好不容易才找到這城市裡唯一有播放"不能沒有你"的戲院,就像我去看海角七號時一樣,戲院裏的人不超過25個,所以在小廳院裡我們有很好的座位。原本我預期甚至已做好心理準備,會從頭大哭到結束,因為知道這是一部很感人的寫實故事,可是超乎預期的我沒有大哭。就像導演說的,黑白是這部影片最好的色彩,不然會太過殘忍,太過沉重。

只能說很奇妙的是好像在看一個很熟悉卻又很遙遠的異國影片,熟悉的是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對白、態度和場景,遙遠的是那樣的生活、場景和敘事手法。一則灑狗血的社會新聞、一個荒謬卻真實的事件(因為合情合理卻不合法),戴立忍導演用一種很平穩的方式敘述(有一點像演戲時的戴導),因為過於荒謬卻真實,我眼淚直流卻哭不出來,一份堅毅、真摯的情感對比依法行事的不耐和沒有利益可言的閃躲,這是一部不難懂、不艱澀、不商業而極有深度的社會文學。

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那個女記者在面對主角卑微的請託時,惡狠狠的說"先生,我們是政治線的,請去找社會線的記者。" 然後,主角在天橋上,這個女記者竟然還衝向前去訪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心裡OS,你不是政治線記者嗎? 在這裡幹麻?) 這是諷刺? 還是寫實? 然後是公務人員的推託之詞和嘴臉,好熟悉阿! 這是政府SOP標準作業流程嗎? 導演是不是直接請公務人員客串演自己呢?

這部片應該能入圍奧斯卡吧! 如果沒有其他特別突出的影片,這部片應該有機會拿下獎項,不是因為它是一部得獎類型的作品,是因為這是一部"好"片,恰到好處的敘述和不用太多言語就能感受的影像。

2009-06-02

真正的電影,真正的人- 賽德克。巴萊

圖片引用: 塞德克巴萊官方網站


我對魏德聖導演的感動不是因為海角七號,是「塞德克・巴萊」,小魏導演需要一個對台灣電影來說是天價的資本來說這個故事,所以四年前他花了二百萬拍了5分鐘短片,要向投資者說明他的想法,包括他的能力、故事結構、畫面、電影的感覺,終究他沒能籌到這筆錢,他被拒絕的原因很多,是有點賭氣加有點骨氣和很多的不服氣吧! 他把大家拒絕投資的因素整理在一起,拍了海角七號。我不知道海角七號的成功能不能幫助魏導順利拿到塞德克巴萊的預算,看著部落格記載每天的行事,有好消息、有壞消息、有鼓勵、有挫折,心情跟著起起伏伏,有一點感概、一點悲傷和一點安慰,創作的人阿! 總是需要些傻氣的夢想和執著,還要來些不服輸的傲氣,最重要的是要有堅持好作品的勇氣和能力,還有願意和他一起把夢想變成真實的夥伴。

Seediq Bale只是一個開始,在小導演失業日記裡,那段沒戲拍的日子,他寫完了台灣三部曲的故事,他說他因為有故事要說,所以才拍電影,他真的有好多的故事要說,好故事應該要被聽見的。其實霧社事件的故事,之前就曾有萬仁導演拍過 "風中緋櫻",當初看到大學同學也有參與演出嚇了一跳,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在台灣有夢想的好導演還有好幾個,其中一個蔡岳勳導演對好戲的堅持也是不惶多讓,用8500萬來拍20集的電視劇-痞子英雄,然後預計要用1億來拍電影版,也許很多人都覺得他們瘋了,但是如果不是他們的堅持,我們會失去很多看到好片的機會。

2009-05-13

琴之森


偶然在周末的晚上看到迪士尼頻道播放動畫片”琴之森”,一開始以為是宮崎駿的系列作品,淡雅的色彩、茂密的森林都是宮式風格的元素,可是劇中人物的造型和個性卻是完全不同,2個主角比較像鄰家的小朋友,會吵架、會忌妒、會羨慕,有真實的情感和矛盾;不像宮崎駿裏的角色個性都成熟的超然、理想的勇敢,是活在卡通裏的王子和公主化身。

其實從看完片到今天我才知道作者是一色真人,好有趣的名字哦! (那會有二色假人嗎? ) “琴之森”其實是長篇漫畫,目前還未結局,而這部動畫是劇場版,可以聽到優美的音樂,在這部片裏古典樂變的親近可人,不是高傲的遙不可及。

花田少年史” (花田一路),是他另外一部知名的作品,也是第一部台語發音的卡通,雖然和琴之森的故事風格不同,但主角都有鄰家小孩的真實感。

2009-05-06

黑白片-不能沒有你

看到今年台北電影節入圍名單出現"不能沒有你",其實之前就看過介紹,一直沒機會看這部片,這個很感人的故事來自一個社會新聞,像海角七號一樣導演都是看到新聞有了靈感,聽說主角父女現在生活在一起,我沒辦法用快樂或幸福這類的形容詞,因為從網路消息中也只知道他們最後沒有分開,那應該是幸福的吧! 其實我對戴立忍導的台北朝九晚五印象很差,所以對這部片沒什麼信心,但是這個故事很吸引我,因為很多新聞事件背後其實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國外常會拿這類故事改編成電影,而台灣倒是很少有這樣的影片,可能礙於票房吧! 但這類故事往往出乎意料的感人,總是有一天會被注意到的吧!

去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影片"海角七號"開出一個出乎意料的票房,而今年會是哪部片得到青睞? 聽說這部片已經上映過了,還會有機會重上映嗎?

頻率相近的人文電影

圖片引用:電影官網

逛部落格的時候看到紅氣球的照片,吸引我進去一探究竟,紅氣球的旅行這篇文章是介紹侯孝賢導演拍的法國片"紅氣球",原來是改編重拍早期的法國短片,文章裏貼有法國短片的部分劇照,照片有過去和現在的巴黎,這城市不論是過去或現在都一樣美,只是氣質略有不同。

一直以來我想像中的法國或說巴黎是很富有的地方,當地人過的都是比台灣優渥的生活,這些想像直到看了巴黎換換愛巴黎夜未眠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愛情公寓羅浮宮謎情幾部法國片之後,才慢慢了解其實法國或巴黎人其實並不是人人都富有,大家也是努力生活、努力克服挫折,這幾部影片的主角多半是一般民眾的角色,生活不富裕但是個人特色很強,心靈層面多元豐富,而物質生活卻不那麼充裕。而其中愛情公寓和羅浮宮謎情更讓我知道為什麼法國對蔡明亮和侯孝賢導演的作品情有獨鍾,其實那是和他們頻率相近的心靈藝術電影,影像背後的含義比影片本身的故事更重要,影片的重點在於精神層面的心靈感受,所以這2部片並不好下嚥,尤其愛情公寓和大部分台灣票房不好的藝術電影是屬同等級,畫面是詩一般的浪漫,劇情卻是一碗食而無味的淡湯,某知名人士曾說過台灣擅長拍攝人文電影,大概指的就是這類的電影吧! MV般唯美的詩情畫意的影像加上不吸引人沒存在感的劇情,但是整部片卻意義深遠。